To VC的时代彻底过去了,未来,不会创造利润的公司将尸骨无存。
今年8月,累计融资9轮、估值超200亿的喜马拉雅首次明确“盈利计划”。据晚点 LatePost报道,其详细计划如下:
(相关资料图)
今年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,全年净亏损收窄至 3 亿元左右。
2023 年实现全年盈利 2 亿 - 3 亿元。
5 年后,实现年收入 200 亿元、盈利 40 亿元。
喜马拉雅已经成立10年,当一个CEO开始将“盈利”明确提上日程,想必是遇到资金压力了。在资金上,喜马拉雅曾作出两个方向努力。
喜马拉雅曾想过通过IPO融资,但3次不顺。第一次是去年5月冲刺港股,失败;去年9月转战港股,未果;今年3月,喜马拉雅更新招股书,但尚未有实质进展。
从业务赚钱角度看,喜马拉雅亏损压力增大。据最新招股书,喜马拉雅的营收持续上涨:2019年收入约27亿,2020年为40亿,2021年为59亿。但近3年的亏损也日益拉大,分别为19亿、29亿、51亿。去除非业务因素干扰后,净亏损依然为7.5亿、5.4亿、7.6亿,3年累计亏损超20亿。
公司账上的现金也日益变少。2020年年末,账上还有11.5亿;到了去年年末,只剩下5.4亿。照去年这种烧钱速度,喜马拉雅的资金将在今年年底消耗殆尽。
现在是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了。“盈利计划”是今年8月份提出的,上半年公司预计又消耗了小几亿。由此推测,喜马拉雅目前账上可能只剩2-4亿元。
早在今年3月份,喜马拉雅已经明确指出,当前业务的最大风险便是资金风险。而资金风险的背后,是喜马拉雅亟待要解决的长期业务风险。
喜马拉雅当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流量/用户增长压力。流量碎片化时代,用户不愿意留在喜马拉雅了;短视频时代,用户找到比音频产品更好的选择了。为了维持流量/用户的增长,喜马拉雅必须持续不断地烧钱(比如营销),并且数额越来越大。
而喜马拉雅的盈利又极度依赖流量。其最赚钱的业务有两个:会员订阅、广告。会员订阅一方面需要持续不断地获客,而广告本质就是卖流量的生意。
尽管在招股书中,喜马拉雅例举了一系列数据,证明其业务仍在增长:2019-2021年,其移动端月活用户分别为8230万、1.02亿、1.15亿;月活付费用户分别为510万、1010万、1490万。
但这些数据都是可以用钱烧出来的。招股书中,喜马拉雅提到资金压力的首要因素为: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扩大用户群,而产生销售及营销花费。相较于用户的微增,喜马拉雅的营销费用增长巨大:最近3年分别为12.18亿、17.07亿、26.3亿元。
一些体现效率的数字,是用钱烧不出来的。比如每位用户贡献的收入,会员订阅业务分别为11.6元、10.08元、11.2元(2019年-2021年),呈下滑趋势。
此外,喜马拉雅更倾向于引用对自己更有利的数据。比如它引用报告称,2021年用户每天花费时间排名的内容形式分别为:在线音频(131.2分钟/日)、短视频(87.2分钟/日)、长视频(71.9分钟/日)。
而据易观同时期数据,2020Q1-2021Q2用户使用时长排名里,短视频的时长占比从约20%增长至25%,呈上升趋势;音频娱乐的时长占比小于4%,呈下滑趋势。
铅笔道认为,两组数据都是真实的,但易观的同期数据更贴近市场真相。
由此可见,在用户逃离音频的不可逆时代,喜马拉雅如何留住/拉新用户,是当下最大的挑战。过往10年,喜马拉雅更多通过“烧钱”完成了这件事;未来10年,音频红利不再,资金也不再宽裕,喜马拉雅怎样用更经济的手段完成目标,是其业务最大挑战。
当然,认知是企业转型中的最大驱动力。喜马拉雅只要意识到盈利的重要性,就已经扫清了赚钱的最大障碍。铅笔道有几大建议:
一,拥抱短视频流量,不要再坚守“独立门户”策略,哪里有流量就拥抱哪里。
二,探索“短视频+音频”结合的新产品,满足用户更大需求。
三,再融一轮资,哪怕是流血融资,当前的现金储备量太低了。
目前来看,喜马拉雅面临的挑战来自客观环境,于其同行竞争对手而言,挑战同样存在。在整个市场份额中,喜马拉雅的基本面数据都处于领先位置,因此,它也有应对挑战的最大资本。
X 关闭
Copyright ? 2002-2020 微商商报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,邮箱:56 26 62 9@qq.com